你今天同理心對話了嗎?
2023 Feb 21 親子
你今天同理心對話了嗎?
媽媽: 「小禎,趕快去寫作業!」
小禎: 「等一下!」
媽媽: 「小禎,你開始寫作業了嗎?」
小禎: 「喔!」
媽媽: 「小禎,你到底要開始寫作業了嗎?」(媽媽已提高聲量)
上述對話是否也是你與孩子的對話日常呢?
對立還是對話
「同理心」一詞源自「移情」的德文「einfuhlung」,這是由ein (移入)和fuhlung (情感)組成的合成詞,即「移入情感」的意思,像是將對方的情感移入到自己心中一樣,是一種心理現象。
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都看到孩子目前呈現的表象而開啟與孩子的對話,最難先做到同理。父母會先針對孩子行動做出反應,先用父母的角度做出判斷也先責備孩子甚至誤會孩子,雖然事後氣消了但同時也對孩子造成傷害。因此很容易錯過運用同理心的時機。所以,我建議父母應該要培養自己的同理心,讓好的對話產生而不是產生對立。
舉個例子,媽媽會抱怨孩子不練習鋼琴,繳的學費都浪費了。通常我們第一直覺反應眼睛看到孩子的行為就開始碎念孩子。這個時候,我們試著練習讓自己放慢反應的速度,試著觀察孩子內心的感覺。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為什麼他不想練習”的原因,先好奇孩子的原因之後,我們一開始的生氣情緒也會緩和下來。即使剛開始會不習慣,爸媽們不太喜歡練習,尤其很有理直氣壯的理由都會推說哪有美國時間同理,不過實際上主要還是嫌麻煩和工作後的疲倦。請你不要放棄練習,堅持下去熟練後就會有能力成為產生同理心的人。
改善碎念的方法
回到文章一開始的對話,還記得小禎的媽媽問了三次「小禎,趕快去寫作業!」這句話。家長可以開始學習三件事情。
第一: 重複次數過多
第二: 思考原因
第三: 解決問題
以小禎媽媽的例子,她要練習自我察覺叫孩子完成作業這句話「小禎,趕快去寫作業!」已經講三次了。應該要思考小禎一直不去完成作業背後的原因,接著針對原因去解決,如此才能真正有效達到不碎念的目標。
冰山一角
美國家庭治療工作者薩提爾(Virginia Satir)的冰山理論提到一個人的自我,就像是一座巨大的冰山,能被外界看見的應對和行為模式,僅是浮出水面的一角,情緒、想法、觀點等等感受則藏在水面之下不易察覺。藉由冰山的比喻,分析人的行為與所思所想,並檢視被人們長期忽略的「內在自我」。
冰山底下有一個「感受的感受」(Feelings about feelings),是家長可以試著學習釐清自我情緒的真正原因為何學習如何感知感受,我們是否有過說氣話後的懊悔,我們要知道當下生氣真正的原因是什麼,例如孩子打翻牛奶,你生氣了,請問你是因為孩子不小心而生氣、浪費牛奶而生氣還是因為你要花時間清潔而生氣呢? 人的情緒需要先抒發與被看見,再來解決問題。對孩子來說,情緒被同理和被重視、被傾聽都是很重要的事,不是嗎?
家長語錄
媽媽: 「小禎,趕快去寫作業!」
小禎: 「等一下!」
媽媽: 「小禎,你開始寫作業了嗎?」
小禎: 「喔!」
媽媽: 「小禎,你到底要開始寫作業了嗎?」(媽媽已提高聲量)
上述對話是否也是你與孩子的對話日常呢?
對立還是對話
「同理心」一詞源自「移情」的德文「einfuhlung」,這是由ein (移入)和fuhlung (情感)組成的合成詞,即「移入情感」的意思,像是將對方的情感移入到自己心中一樣,是一種心理現象。
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都看到孩子目前呈現的表象而開啟與孩子的對話,最難先做到同理。父母會先針對孩子行動做出反應,先用父母的角度做出判斷也先責備孩子甚至誤會孩子,雖然事後氣消了但同時也對孩子造成傷害。因此很容易錯過運用同理心的時機。所以,我建議父母應該要培養自己的同理心,讓好的對話產生而不是產生對立。
舉個例子,媽媽會抱怨孩子不練習鋼琴,繳的學費都浪費了。通常我們第一直覺反應眼睛看到孩子的行為就開始碎念孩子。這個時候,我們試著練習讓自己放慢反應的速度,試著觀察孩子內心的感覺。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為什麼他不想練習”的原因,先好奇孩子的原因之後,我們一開始的生氣情緒也會緩和下來。即使剛開始會不習慣,爸媽們不太喜歡練習,尤其很有理直氣壯的理由都會推說哪有美國時間同理,不過實際上主要還是嫌麻煩和工作後的疲倦。請你不要放棄練習,堅持下去熟練後就會有能力成為產生同理心的人。
改善碎念的方法
回到文章一開始的對話,還記得小禎的媽媽問了三次「小禎,趕快去寫作業!」這句話。家長可以開始學習三件事情。
第一: 重複次數過多
第二: 思考原因
第三: 解決問題
以小禎媽媽的例子,她要練習自我察覺叫孩子完成作業這句話「小禎,趕快去寫作業!」已經講三次了。應該要思考小禎一直不去完成作業背後的原因,接著針對原因去解決,如此才能真正有效達到不碎念的目標。
冰山一角
美國家庭治療工作者薩提爾(Virginia Satir)的冰山理論提到一個人的自我,就像是一座巨大的冰山,能被外界看見的應對和行為模式,僅是浮出水面的一角,情緒、想法、觀點等等感受則藏在水面之下不易察覺。藉由冰山的比喻,分析人的行為與所思所想,並檢視被人們長期忽略的「內在自我」。
冰山底下有一個「感受的感受」(Feelings about feelings),是家長可以試著學習釐清自我情緒的真正原因為何學習如何感知感受,我們是否有過說氣話後的懊悔,我們要知道當下生氣真正的原因是什麼,例如孩子打翻牛奶,你生氣了,請問你是因為孩子不小心而生氣、浪費牛奶而生氣還是因為你要花時間清潔而生氣呢? 人的情緒需要先抒發與被看見,再來解決問題。對孩子來說,情緒被同理和被重視、被傾聽都是很重要的事,不是嗎?
家長語錄
- 讓情緒放慢腳步釋放
- 好奇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
- 同理孩子冰山底下的感受
0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