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學院
    • 首頁
    • 關於我
    • 課程介紹
      回主選單
      • 教學工作坊
      • 親子共學
      • 公益講座
    • 文章與影音作品
      回主選單
      • 部落格
      • YouTube
      • 媒體報導
      • 說書影片
    • Podcast
    • 聯絡我們
      i學院
    • 首頁
    • 關於我
    • 課程介紹
      教學工作坊 親子共學 公益講座
    • 文章與影音作品
      部落格 YouTube 媒體報導 說書影片
    • Podcast
    • 聯絡我們
    • 文章總覽
    • 分類
    • 學習 (95)
      • 教育 (43)
        • 生活大小事 (75)
          • 教學 (16)
            • 親子 (109)
              1. 首頁
              2. 部落格
              3. 【鬆開與拴緊】

              【鬆開與拴緊】

              2025 Sep 10 學習 親子

              水龍頭如果拴得太緊,水一滴也出不來;若鬆得太開,水就會嘩啦啦流個不停,浪費資源,也弄得一團混亂。

              這讓我想起了教養孩子的日常。父母的角色,就像那個轉動水龍頭的人,常不斷思考:什麼時候該鬆開? 什麼時候需要拴緊? 拿捏的分寸,影響孩子能否在生活裡順暢流動,也影響親子關係是否和諧。

              我有一個女兒和一個兒子,他們恰巧呈現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模式。

              女兒像是「先鬆開」的孩子。

              她放學回家後,第一件事就是投入自己喜歡的創作。可能是繪畫、拼貼,也可能是動手做一些小東西。她的腦袋裡像是有源源不絕的泉水,天馬行空、點子不斷,常常讓我看得目不暇給。然而,當我提醒她作業還沒完成時,她總是回答:「等一下啦!」功課和應該做的事,總排在後面。

              兒子則完全相反,他屬於「先拴緊」型。

              老師交代的事情、教練要求的練習, 他一律排在最前面,非完成不可。只有在完成任務之後,他才允許自己玩或休 息。他的性格嚴謹,對自己要求很高,甚至帶點「不服輸」。雖然這樣讓他很有責任感,但有時也讓他顯得緊繃。

              身為父母的我,看著一個先鬆一個先緊的孩子,心裡常常冒出疑問:我該如何調整? 要陪伴他們各自走出不同的路徑,還是嘗試引導他們找到平衡?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常被引用的理論叫做「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它指出人類有三個基本心理需求:
              自主性(Autonomy)
              勝任感 (Competence)
              連結感(Relatedness)

              過度拴緊

              當父母的要求太多、規範太嚴格時,會壓縮孩子的自主性。孩子可能因為被控制得太緊,而失去內在動機,甚至出現反抗或自我價值感下降的情況。

              過度鬆開

              若父母過於放任,缺乏規範與界線,孩子雖然一開始享受自由,但長期下來容易失去秩序感與責任感,甚至會對延遲滿足與自我管理感到困難。

              教育家蒙特梭利也提醒過父母,「自由必須建立在紀律之上。」 自由不是無限制的放縱,而是在有框架、有界線的環境中,孩子能夠選擇與探索。當孩子在紀律中享有自由,他們才能真正學會負責任地使用自由。

              換句話說,鬆與緊並不是非黑即白的選擇,而是需要依情境、依孩子的特質而調整的「流量」。

              #父母如何拿捏鬆與緊

              1. 觀察孩子的傾向

              每個孩子的特質不同,父母需要先看見孩子的傾向。

              • 女兒型(先鬆開)

              重視創意、享受自由,父母需要適時提醒「時間管理」 與「責任完成」。

              • 兒子型(先拴緊)

              重視紀律、強調責任,父母需要幫助他們在規矩中保留 「彈性」與「玩樂」。

              2. 設計「鬆緊結合」的規則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制定結合鬆與緊的規範。例如:放學後先有 30 分鐘自由活動,接著開始完成作業。這樣既滿足孩子的自由需求,也兼顧責任。

              3. 教孩子練習自我調節

              不是父母永遠在替孩子轉動水龍頭,而是引導孩子學會自我拿捏。 父母可以問:「今天你想先鬆開還是先拴緊? 怎麼安排會比較好?」 這樣能幫助孩子練習覺察與做選擇,也能慢慢建立責任感與時間感。

              4. 父母自己的鬆緊調整

              有時候,父母本身也需要「調整流量」。

              • 面對創意型孩子,要學會耐心等待,不要急著把他們的「鬆」拉緊。

              • 面對紀律型孩子,要學會放手,別讓「緊」成為壓得孩子透不過氣的繩索。

              【媽媽心語】

              就像水龍頭,不是永遠要緊緊拴住,也不是一直放任鬆開。真正的智慧,是知道什麼時候該鬆,什麼時候該緊。

              每個孩子都是一條獨特的水流,有的奔放、有的收斂。父母的角色不是把孩子調成一模一樣的流量,而是幫助他們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節奏,在生活中既能自由流動,也能承擔責任。

              當我們學會在「鬆開與拴緊」之間找到平衡,也就學會了如何在教養中同時給予孩子安全感與成長的空間。這樣的陪伴,才是父母能給孩子最穩定、最溫暖的支持。

                • 分享此文章
                0則留言

                相關文章

                PBL長者教學運用篇

                從《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學習子女教養

                老實備課vs老實泡奶

                母女攜手公益行

                追尋自我,發現閃亮之星——孩子的獨特之處

                沒有教不會的學生

                聯絡我們

                • Email: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i學院 All rights reserved | Powered by 路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