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幾歲可以擁有手機
2024 Dec 04 教育 親子
隨著科技的進步,手機與科技產品已成為現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許多家長面臨的問題是:現在孩子沒有手機或是iPad就不知要做什麼? 或是無法在公共場合安靜下來。
回想當年,我高中聯考後因為選了一間需要搭火車上學的學校,媽媽為了方便聯絡,給了我人生中的第一支手機——Nokia 3310。那時候,手機的功能單純,主要用來打電話或發簡訊。但如今,智慧型手機的功能遠超乎撥接功能,它已成為一個進入網際網路與社群媒體的入口,對孩子造成巨大的影響。
最近閱讀《失控的焦慮世代》這本書,裡面提到一些觀念與做法與我現在教養孩子的想法一致。
書中一段內容我蠻喜歡的,
身為父母,我們的工作不是養出某種類型的孩子。實際上,我們的工作是提供一個有愛、安全、穩定的環境,讓各種不可預測的孩子都能茁壯成長。我們的工作不是塑造孩子的思想,而是讓他們的思想自由探索世界上的各種可能性。我們的工作不是告訴孩子怎麼玩,而是提供他們玩具,我們無法逼孩子學習,但是我們可以讓他們想學就能學。
#面對面的真實感
回想一下,你的孩子現在是否處於由網際網路與社群媒體餵養中呢?
手機和科技雖然是工具,但不應該成為孩子生活的主導。家長需要在孩子接觸手機時,提供適當的引導與規範。 過度依賴螢幕可能會削弱孩子與人面對面互動的能力,甚至影響他們的情緒發展。面對面的交流才是真實感的重要來源,而這種真實感是任何科技都無法取代的。
面對面交流能讓人透過語氣、表情與肢體語言來理解彼此,這是文字訊息或社群媒體無法完全取代的。孩子需要這種真實的互動,才能學會如何表達自己,也更容易感受到他人的情緒。真實的人際互動才能讓孩子學習如何處理分歧與衝突,而不是透過隱匿身份或逃避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在真實的互動中,孩子能體會到尊重與協商的重要性。
#家長可以怎麼做
1. 創造「無科技時光」
在現代生活中,科技產品無處不在,家長可以刻意地創造「無科技時光」能幫助孩子與家人建立更深的情感連結,並讓孩子學會享受當下的真實生活。 規定家庭時光中的某些時段或空間不使用科技產品,例如睡前一小時或臥室內 禁止使用手機,讓孩子有機會專注於現實生活中的互動與享受寧靜的閱讀時光 。
以我們家為例,我們每天都有「愛閱讀」時間20分鐘,透過一家人一起安靜的閱讀,營造出一種專注又溫馨的氛圍。在這段時間裡,每個人選擇自己喜歡的書籍,無論是小說、漫畫還是雜誌,重點是大家都遠離螢幕,專注在書本的世界。這不僅讓孩子養成閱讀的好習慣,也讓我們彼此之間有更多共同話題,因為閱讀後常常會進行分享與討論。
除了「愛閱讀」時間,我們也會安排一些無科技的家庭活動,例如一起玩組積 木、拼圖或是進行桌遊活動。這些活動不僅讓孩子學會享受真實世界的樂趣,這些活動都是讓全家人感情連結更加緊密的方法。
創造「無科技時光」並不代表完全拒絕科技,而是讓孩子學會平衡科技與現實生活的重要性。我們希望透過這些小小的改變,幫助孩子珍惜當下、享受真實互動,並從中獲得更多幸福感。
2.減少孩子使用螢幕時間
幼兒階段(0-6歲)
嚴格的螢幕時間規範,根據專家建議,2歲以下應避免接觸螢幕,2-6歲每天使用螢幕時間不超過1小時,並以高品質內容與教育意義內容為主。 以真實互動替代螢幕,用親子共讀、拼圖、積木或角色扮演等活動取代螢幕娛樂。幼兒這階段需要大量的實體遊戲與人際互動來發展認知與社交能力。
戶外活動是這年紀最棒的選擇,像是帶幼兒到公園玩耍、散步或參加親子運動課程,讓他們消耗精力並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
國小階段(6-12歲)
制定每日使用科技的時間表,例如每天最多1小時,並固定在放學後完成作業或家務後才能使用。鼓勵孩子參加課外活動,如運動、音樂、藝術或科學實驗,讓他們有更多替代選擇。 如果孩子需要使用科技(如學習應用程式或影片),家長可以一起參與,確保內容有益且適齡。
多多運用第一點提到的「無科技時光」轉移孩子想接觸網路與手機的念頭。
青少年階段(12-18歲)
青少年需要更多自主權,這階段家長與孩子共同制定規範是關鍵,與他們討論合理的螢幕時間限制,強調責任與平衡並引導他們規劃自己的時間,讓他們理解過度使用科技對他們的負面影響。
這個年齡的孩子正處於探索自我與建立社交關係的重要階段,參與社團、社工或社會服務活動不僅能幫助他們減少螢幕時間,還能讓他們發展責任感、同理心以及團隊合作精神。
像是參與淨灘、種樹或社區清潔活動,讓孩子感受到對環境的責任。或是社區服務,例如陪伴長者、教導弱勢兒童學習,或協助動物收容所等。參加公益跑步活動或協助非營利組織募款,讓孩子理解如何利用自己的能力幫助他人也是一個讓青少年孩子參與的選項之一。
3.孩子清楚知道家長的底線
訂立明確的規範與後果,讓孩子知道規範是為了保護他們,而非限制自由。讓孩子清楚知道若違反規範,需暫時沒收手機或減少使用時間。 強制限制是無法讓孩子信服家長,需要讓孩子清楚知道網路成癮造成的傷害。 透過有力的文章與實際案例讓孩子理解過度使用手機的潛在危害, 例如:對健康的影響,像是藍光影響睡眠、久坐對身體的不良影響等;對學習的影響,像是過度依賴手機可能導致注意力分散、學業成績下降;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如沉迷於社群媒體可能引發焦慮、自卑或社交孤立感。
親子之間建立信任,保持開放的態度,傾聽孩子對於手機使用的需求與感受, 適時的微調找到平衡點才是有效的底線。
#小結
手機是現代生活中的重要工具,但它不應該主導孩子的生活。身為父母,我們需要在愛與規範中找到平衡,讓孩子學會如何善用科技,同時也能保有探索世界與真實感受生活的能力。
回到文章主題「你的孩子幾歲可以擁有手機」,這個問題,我女兒問過我,她何時可以擁有自己的手機? 我目前的回覆是16歲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