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不是天氣決定我們的狀態,而是心態。】
2025 Oct 22 學習 親子
那天,宜蘭下著滂沱大雨。 氣溫冷、地面濕、風還刮得孩子直發抖。
但我們家的小小鐵人——仍然準時報到。
如果可以選擇,誰不想在晴天出發? 但人生的挑戰,往往都不會等到「天氣剛剛好」才開始。
✽✽✽✽✽
從室內泳池開始,他專注完成每一次划手與換氣;接著換上安全帽,騎上腳踏車,迎著雨水騎完濕滑的路面;最後,踩著滿地水花,一步步往前跑,濕透的鞋子在水坑裡「啪噠啪噠」地響著。
雨水還是汗水,早已分不清楚。陪伴他的,只有穩定的呼吸與堅定的眼神。
我撐著傘站在雨中,看著孩子完成全程。 那一天,我明白——他學會的不是比賽,而是「面對不可控的事,依然勇敢前行」。
心理學家 Carol Dweck 提出的「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指的是相信 「能力能透過努力與經驗提升」的一種態度。在這樣的思維中,挑戰不是障礙,而是學習的契機。 這場雨,就是一場「生活版的挑戰教育」。
若我們總希望孩子在「完美天氣」中出發,他們就可能錯過在逆境中鍛鍊的機會。 研究指出,當孩子在困難中仍堅持完成任務,大腦的神經連結會變得更強—— 那不只是體能的訓練,更是意志與韌性的塑造。
從「不可控」到「可控」:父母的三個陪伴心法
身為父母,我們無法控制天氣、賽事條件或孩子的名次,但我們可以幫助孩子理解——在人生中,最重要的不是「控制外界」,而是「調整內在」。
這正呼應了 SEL 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中五大核心能力之 一,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 這次的比賽,孩子學到如何在冷雨中穩定呼吸、在濕滑路面保持節奏、不受外在影響。而這份自我調節的能力,將延伸到他面對學習、友誼、挫折的每一場挑戰。
1. 事前對話:預先討論不可控的變數
出發前,爸爸先提醒孩子:「比賽當天下雨機率很大。」接著帶著孩子思考:「下雨天要怎麼安全完賽?」「會遇到哪些突發狀況?」「完賽後,在哪邊和父母會合?」,這些問題,不只是準備,更是「思考與應變力」的訓練。
2. 事中陪伴:用行動代替指令
比賽當天,父母也在雨中奮戰。 我撐著傘,努力尋找孩子的身影,只要看到他就喊一聲加油,用眼神與微笑告訴他:「我在這裡,你可以。」
心理學家 Barbara Fredrickson 的「正向情緒拓展理論」(Broaden-and-Build Theory)指出: 被理解與被支持的情緒,能擴展孩子的思考與行動空間。 用行動「陪伴孩子」,往往比千言萬語更有力量。
3. 事後回顧:引導覆盤,而非評論
比賽結束後,與其關心「獲得第幾名?」,不如問孩子:
「哪一階段最難?」
「你怎麼撐過去的?」
「過程中有什麼發現?」
這樣的提問,能讓孩子從經驗中建立「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為自己努力的過程感到驕傲,而不僅僅看重結果。
謝謝這場雨 ,讓我看見孩子的潛能與韌性;也讓我看到運動家的精神—— 在安全可控的範圍內,全程投入,並且完賽。
這不是一場比賽的結束,而是人生裡,一場「勇氣的起點」。
【給每位正在陪孩子成長的父母】
孩子的人生,不可能永遠風平浪靜。 我們無法替他們擋下每一場風雨, 但可以陪他們一起學會—— 在雨中前行、在逆境中成長。
因為真正的教育,不是讓孩子避開風雨, 而是讓他在風雨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