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是專家,也能當孩子最佳的陪讀者
2025 Nov 04 學習 親子
那天下午,陽光靜靜地灑進客廳,女兒窩在沙發上,身邊堆滿了書、玩偶和枕頭。 她神情專注,一頁一頁地翻著書。這樣的畫面,看似平凡,卻是我花了十年陪伴才慢慢養成的日常。
 
 從「陪讀十分鐘」開始的閱讀習慣
 
 許多家長問我:「怎麼讓孩子愛上閱讀?」 其實,起點不在書的內容,而在「陪伴的溫度」。
 
 我給自己的原則是「1110」: 1 本書、1 張椅、10 分鐘。
 
 每天只要固定十分鐘,陪孩子共讀一小段,不追求進度,只注重情緒的連結。孩子會記住的不是故事結局,而是那段與父母肩並肩的時光。
 
 起初,女兒的注意力很短,常常五分鐘就分心。我沒有責備她,只是調整方式── 有時讓她選書、有時讓她唸一句我唸一句。當孩子感覺閱讀是自由且被允許探索的,她就會開始「想再讀一點」。
 
 在這失控的焦慮時代,閱讀是最溫柔的超能力。 現在的孩子活在資訊洪流裡:短影音、社群推播、遊戲刺激。這些螢幕畫面快速、炫目、但也讓專注力與思考力被稀釋。
 
 書本的世界則剛好相反。閱讀是一種「慢」 的力量,它讓人學會停下、理解、想像。
 
 根據教育心理學研究,長期閱讀能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力」(delayed gratification)與「批判思考力」(critical thinking)。這兩項能力,是 AI 與演算法時代中最珍貴、也最無法被取代的人類超能力。
 
 當我看到女兒能在書店安靜閱讀兩小時,我知道那不只是興趣──而是她學會與自己相處的能力。
 
 許多父母在陪孩子閱讀時,會不自覺掉入幾個常見的陷阱:
 
 第一,太快糾正。
 
 孩子念錯字、理解錯時,家長急著糾正,結果打斷了閱讀的流暢與興趣。其實,比起正確答案,更重要的是讓孩子願意「說出想法」。
 
 第二,把閱讀當成任務。
 
 當孩子的閱讀時間變成「打卡」或「作業」,內在動機會逐漸消失。閱讀不該是壓力,而是享受。試著讓孩子自己挑書,從興趣出發。
 
 第三,只看成果,不看過程。 
 
 家長常問:「他有沒有記得書的內容?」但忽略了過程中孩子的情緒參與與想像。 閱讀的價值不在於背出幾個重點,而在於心靈被觸動的那一刻。
 
 第四,父母自己不讀。
 
 若孩子看到家長滑手機卻要他看書,他的心裡會產生矛盾。最有力的教育,是榜樣。哪怕只是家長自己安靜翻書五分鐘,也足以感染孩子。
 
 給家長的三個陪讀心法:
 
 1.固定時間
 
 每天同一時段,例如睡前 10 分鐘或早餐前 5 分鐘,建立「儀式感」。
 
 2.放下手機
 
 陪讀時讓孩子看到父母也遠離螢幕,專注當下。行動比言語更有說服力。
 
 3.延伸對話
 
 閱讀後可問:「你最喜歡哪個角色?」、「如果你是主角,會怎麼做?」 這些問題能激發表達力與批判思考。
 
 【媽媽心語】
 
 我常想,閱讀不是讓孩子變聰明,而是讓他更有力量面對未知的世界。 當女兒靜靜翻書時,我彷彿看見她在與故事對話,也在與未來的自己對話。
 
 陪讀十年,讓我學到:最好的教育,不是要求孩子成為誰,而是陪他慢慢找到自己。
 
 長期來看,閱讀的累積就像時間的複利。一開始只是幾分鐘的投入,十年後卻成為孩子心中最深的底氣。
 
 書香,是家裡最安靜、也最強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