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面對比賽,如何協助他們度過心理關卡?】
2025 Jun 17 學習 生活大小事 親子
孩子在比賽前感到緊張與焦慮,是非常自然的反應。這些情緒不僅會影響比賽表現,更可能左右他們對整體比賽經驗的感受與態度。
身為父母,我們能夠扮演穩定的力量,以溫柔又具策略的方式,幫助孩子突破心理障礙,在挑戰中發揮最好的一面。
前兩周,女兒參加了一場游泳比賽。隨著比賽時間的逼近,她的情緒明顯緊繃,甚至緊張到起了雞皮疙瘩。那天早上,弟弟在另一場比賽中獲得好表現, 這或許無形中為她帶來額外壓力。她不禁擔心自己無法達到相同的成就,而產生了所謂的「比賽焦慮」。
這樣的焦慮感,往往來自多方面的壓力──對失敗的恐懼、對自我表現的期待,甚至是來自家庭或同儕間的比較。根據心理學中的「自我效能理論」(Self Efficacy Theory),孩子對自己能力的信心程度,會直接影響他們的表現與情緒狀態。儘管女兒口頭上說她有信心能比去年進步,但她的擔憂顯示,她對自我的信念仍在建構中。
幫助孩子面對比賽的 5 個有效策略:
1. 建立積極的心理暗示
引導孩子使用正面的語言自我鼓勵,例如:「我已經準備好了」、「我會盡力而為」。這些語句不只是話語,而是他們內心建立安全感的基石。
2. 強調過程勝於結果
提醒孩子,比賽的意義在於享受過程與學習,而不只是站上頒獎台。這樣的思維轉換,能減少他們的壓力,讓注意力回到看見自己的努力與成長上。
3. 提供穩定的情緒支持
在比賽前後,都給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與擁抱,讓他們明白:「無論結果如何,爸媽都為你感到驕傲。」這是孩子面對未知挑戰時,最強大的靠山。
4. 練習放鬆技巧
教孩子一些簡單實用的放鬆方法,如深呼吸、聽輕音樂,或閉上眼想像自己在水中自在的模樣。這些技巧能幫助他們在比賽前穩定情緒、找回內在節奏。
5. 設定合理的期望
與孩子一同設定具挑戰性但可達成的目標,避免因過高期待而帶來壓力。適當的目標能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讓他們更有信心邁步向前。 孩子的比賽,是他們探索自我、學習承擔與堅持的過程。
小結
作為家長,我們能做的,不只是加油與鼓勵,更是透過理解與陪伴,協助他們建立健康的心理素質。 那天比賽結束後,女兒獲得不錯的名次,也成功突破去年的自我成績。當她抬起頭,對我們露出笑容的那一刻,我知道——這場比賽,她贏得了更重要的東西,相信自己、超越自己的勇氣。
這份收穫,比起獎牌更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