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失敗,是正在學習】
2025 Jul 19 學習 親子
還記得孩子第一次嘗試自己穿襪子的情景嗎?
小小的手努力拉扯著襪口,卻總是穿不正,甚至穿到一半就卡住了。他的臉上浮現挫折的表情,可能會低聲嘟囔著:「我不會穿襪子!」
這時候,身為家長的你,是怎麼回應他的呢?
是急著幫他完成,還是耐心地鼓勵他再試一次?
這個小小的場景,其實是孩子學習過程中的縮影。每一次挫折,都是一次成長的契機。而你的回應與態度,將深刻影響孩子如何看待困難與失敗。
失敗不是終點,而是學習的起點
心理學家卡蘿·杜維克(Carol Dweck)提出了「成長型心態」(Growth Mindset) 的概念,強調個體能透過努力和學習來提升能力。相反的,「固定型心態」 (Fixed Mindset)則認為能力是固定不變的,失敗代表能力不足。
當孩子因穿襪子失敗而感到挫折時,如果我們告訴他:「沒關係,再試一次,你一定能做到!」便是在灌輸成長型心態的理念。這種心態能幫助孩子看待失敗, 不再是能力不足的標籤,而是一個尚未成功的過程。
如何引導孩子正向看待尚未成功的過程?
以下是幾個具體方針,幫助家長將成長型心態融入日常教育中,
1. 用「還沒」的語言,幫助孩子看見可能
✦ 當孩子說:「我不會穿襪子!」 可以回應:「你還在練習穿襪子,等一下我們一起來研究怎麼穿得更順。」
✦ 試著把「我做不到」轉成「我還在學」,讓孩子知道困難不是終點,而是學習的一部分。
避免使用否定或批評的語言,例如「你太笨了」或「怎麼這麼簡單都不會」。改用正向鼓勵,例如:「這次比上次進步了!」「再試一次,我相信你可以做到!」
2. 讚美努力而非結果
當孩子成功穿好襪子時,不要只說「你真棒!」,而是讚美他的努力:「你剛剛試了5次,才穿好了! 你的努力我都有看到。」 這樣能讓孩子專注於自己可以掌控的過程,而不是把成功歸因於「我天生就可以 / 不可以。」
3. 教孩子分解任務
對於較困難的任務,可以幫助孩子分步驟完成。例如穿襪子,可以先教他如何把襪子翻開,再教他如何套進腳尖,最後再拉到腳跟。分解任務能降低挫折感,提升成功率。
4. 分享自己的挫折故事
適時與孩子分享自己曾經面對困難但最終克服的故事,例如「媽媽剛開始學騎腳踏車時也一直跌倒,但我沒有放棄,所以現在可以騎得很好。」讓孩子明白挫折是每個人成長的一部分。
5. 創造安全的學習環境
不要因為孩子弄亂或做錯就責備他,例如穿襪子時可能會把襪子踩髒或穿反。 以包容的態度接納他的錯誤,讓他感到安心。
【媽媽心語】
根據研究,當孩子能以正向心態看待失敗時,他們更容易發展出「韌性」 (Resilience),在面對未來困難時也不輕易放棄。此外,成長型心態能激發內在動機,使孩子更願意主動學習,而不僅僅依賴外部獎勵。 孩子會學會穿襪子,也會學會面對挫折、整理情緒、解決問題。這些都不是一 蹴可幾的事,但在每一次「我不會」的背後,都藏著「我正在學」的訊息。
小結
每一次孩子嘗試新事物,都像是在探索未知的世界。他們需要的不只是技術上的指導,更需要心理上的支持。下一次當孩子說「我不會」,請你記得對他說: 「你不是失敗,你正在學習。」 因為你堅定的相信,就是他勇敢前行的力量。請讓孩子學習相信自己:「這不是失敗,只是還沒成功。再試一次,我一定可以做到!」因為在每一次尚未成功的背後,都藏著成長的力量。
讓我們一起用成長型心態陪伴孩子,把每一次挫折都變成學習的階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