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學院
    • 首頁
    • 關於我
    • 課程介紹
      回主選單
      • 教學工作坊
      • 親子共學
      • 公益講座
    • 文章與影音作品
      回主選單
      • 部落格
      • YouTube
      • 媒體報導
      • 說書影片
    • Podcast
    • 聯絡我們
      i學院
    • 首頁
    • 關於我
    • 課程介紹
      教學工作坊 親子共學 公益講座
    • 文章與影音作品
      部落格 YouTube 媒體報導 說書影片
    • Podcast
    • 聯絡我們
    • 文章總覽
    • 分類
    • 學習 (91)
      • 教育 (42)
        • 生活大小事 (73)
          • 教學 (16)
            • 親子 (104)
              1. 首頁
              2. 部落格
              3. 遇到瓶頸時,就增加「行動量」

              遇到瓶頸時,就增加「行動量」

              2025 Aug 21 學習 生活大小事

              松浦彌太郎在《50歲後我想這樣過》裡提到,當我們在人生或工作上遇到瓶頸時,最好的方式不是停下來思考太久,而是──「增加行動量」。

              他稱這是「充滿瓶頸的人生」中領悟的黃金法則:只要行動量夠大,多數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一年前,我已經持續練重訓一年。雖然累積了一點運動基礎,但每次挑戰新重量時,卻總覺得卡關。深蹲的次數上不去,動作一再調整,甚至還懷疑自己是不是根本不適合(說穿了其實只是藉口 XD)。

              如果只是停下來「想放棄」或乾瞪著時鐘的分針緩慢移動,我只會越來越沮喪。

              後來,我決定改變方式:

              • 每天固定加做一組較輕重量的練習,專注把動作完整做完。
              • 一週下來,多累積了 7 組,總共增加超過 30 分鐘的訓練量。

              結果在下一次挑戰時,我竟然能順利完成原本卡住的重量。因為「蹲」這件事已經成為習慣,瓶頸自然突破。

              這或許正是松浦彌太郎想提醒我們的:瓶頸不是靠停滯不前的自我內耗來解 決,而是靠「多做一點」來打開新局。

              Kolb 學習循環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 David Kolb 提出「體驗式學習理論」,他認為學習是一個循環過程,而不是單一的思考或行動。這個循環包含四個階段:

              1. 行動(Concrete Experience)
              真實去做、去嘗試,獲得第一手體驗。
              例如:實際去深蹲、解題、開口說英文。

              2. 反思(Reflective Observation)
              在行動後回顧,哪些地方順利? 哪些地方卡住?
              例如:發現自己深蹲姿勢不穩、演講時語速過快。

              3. 理論(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
              從反思中整理出原則或方法,建立新的理解。
              例如:意識到要調整呼吸、改變發力方式,或在演講時用手勢幫助自己放慢語速。

              4. 再嘗試(Active Experimentation)
              帶著新的想法再度嘗試,進入下一次行動。
              例如:在下一次訓練或上台時應用修正後的方法。

              關鍵是,這四個階段必須不斷循環,學習才會深化。 而「行動」是啟動這個循環的第一步。如果卡在「只想不做」,就等於停在循環的外圈,沒有辦法進入成長的螺旋。

              也就是說,行動是學習循環的起點,沒有行動,就沒有新的體驗,也就無從突破瓶頸。

              給正遇到瓶頸的你,最小可行方針:

              1. 定量原則

              把「瓶頸」轉換成「具體的行動數字」。
              • 卡在寫作 → 每天先寫 200 字,不用追求完美。
              • 卡在運動 → 增加 10 分鐘散步。
              • 卡在學習 → 每天專注完成 1 個小單元
              (例如:解 1 題數學題、朗讀 1 段課文、背 1 個單字、完成 1 張練習單)。

              2. 小挑戰法

              遇到卡關時,問自己:「我能不能多做 1 次?」

              • 再深蹲一下
              • 再多背一個單字
              • 再多讀一頁書

              3. 紀錄與回顧

              建立一個「瓶頸日記」,每天記錄增加的行動量,每週回顧一次。 
              你會發現瓶頸逐漸鬆動。

              #小結

              瓶頸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停滯不前。 與其花時間停下來想,不如多走一步、多做一次。
              因為「增加行動量」,往往就是最簡單卻最有效的突破口。

              所以,你還在沙發上想嗎?
              現在就站起來,行動吧!

                • 分享此文章
                0則留言

                相關文章

                冠軍背後的真相

                第一次體驗棒球營:讓孩子在真實場域中長大

                向世界冠軍學習

                那一年的家庭旅行

                《十歲開始學理財》,如何進行更順利?

                如何打造孩子最佳學習

                聯絡我們

                • Email: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i學院 All rights reserved | Powered by 路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