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跳水台看見孩子的勇氣】
2025 Sep 23 學習 親子
上週日,女兒的游泳教練帶她到運動中心,第一次站上了正式比賽用的跳水台。對於一個剛開始練習跳水姿勢不久的孩子來說,那一刻,眼前的水面不再只是熟悉的泳池,而是需要跨越的「恐懼」。
女兒站在跳台上,遲遲無法下水。我看得出她在掙扎。她知道自己學過正確的姿勢,也明白安全守則,但「害怕」依然真實存在。 最後,她深吸一口氣,對自己說:「安全最重要,姿勢不漂亮沒關係,就跳吧!不OK,再練習就好。」
隨著一聲「噗通」,女兒終於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正式跳水。
那一刻,我看到的不是完美的姿勢,而是孩子面對恐懼、勇敢跨出去的力量。
✽✽✽ 面對恐懼
心理學家 Susan Jeffers 在《Feel the Fear and Do It Anyway》提到:「即使害怕, 也去做吧!」恐懼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因為恐懼而停止行動。當孩子站在跳水台上時,大腦的杏仁核會啟動,提醒她「這是未知的挑戰」,產生自我保護反應。透過自我對話,她將焦慮轉化為可控的行動。這正是認知行為療法 (CBT)所強調的:改變想法,情緒與行為也會跟著改變。
✽✽✽ 遇見一個好教練
在這次經驗中,我特別感謝教練。因為好的教練,不只是傳授技能,更是幫助孩子面對心理關卡的引導者。 學習的過程中,教練的三步驟,
1. 安全知識的先行
在孩子嘗試跳水前,教練先反覆確保她理解安全姿勢與保護要領。這讓孩子知道,即使害怕,自己也是被支持與保護的。
2. 逐步挑戰的設計
不是一開始就要孩子完美,而是允許她先嘗試、不漂亮也沒關係,重點是 「敢做」。
3. 正向回饋
當孩子完成動作,不論姿勢如何,教練都給予肯定,這份回饋成了下一次更 勇敢的養分。
一個好教練,能讓孩子在挑戰中學習「我能做到」,這比任何技術都來得珍貴。
✽✽✽ 家長的陪伴行動方針
身為父母,我們在孩子面對恐懼時,也有可以做的事:
1. 允許害怕的存在
不要急著說「不用怕」,因為恐懼是真實的感受。先接納孩子的情緒,讓他知道 「害怕」很正常。
2. 引導孩子說出自我對話
問孩子:「你剛剛是怎麼跟自己說的?」這能幫助他們覺察內心語言,並學會用積極語句替換負向思維。
3. 重視過程大於結果
當孩子完成挑戰,不要只評論姿勢或分數,而是強調「你真的很勇敢」。這會讓孩子理解:勇氣比完美更重要。
4. 共同設定下一步挑戰
面對恐懼不是一次就能解決,而是一次次累積信心。陪孩子設定「下一步」的小挑戰,例如再試一次、姿勢再調整一下,讓勇氣逐步增長。
【媽媽心語】
親愛的女兒,
看到妳站在跳水台上,我知道那一刻妳很害怕。但你選擇了對自己說:「我可以的,就跳吧!」那一瞬間,妳已經比許多人更勇敢。
媽媽想告訴妳,人生中還會有許多「跳水台」的時刻,可能是新的學習、陌生的挑戰,或是意料之外的困難。
記得今天的自己——即使害怕,妳依然能選擇跨出去。 勇氣不是不害怕,而是帶著害怕仍然前進。
謝謝妳,讓媽媽看見了勇氣最美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