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對的時間,做對的事
2025 Mar 14 教育 親子
從孩子的行為看教育與親子溝通
某天,接到學校老師的電話,這是一段讓我深思的對話。
「媽咪!我是Tr. Eva,想跟您聊一下Silvia的學習狀況,方便嗎?」老師語氣溫和,話語中帶著對孩子的關心。老師提到Silvia在課堂上的一些行為,出現不適當的時間點,影響了老師授課與其他孩子的學習進度。老師希望我能與孩子溝通,幫助她學會在團體中遵守規則,讓她在適當的時間發揮自己的特長。
#一通電話後的反思
掛下電話,我感到欣慰又感激。我遇到了一位願意說實話、細心觀察孩子特質的老師,透過老師親口說出我的孩子擁有許多優秀的特質,在畫畫方面,她的畫作色彩搭配與圖案比例都凸顯出她的細膩心思。在音樂節奏上,因為很早就接觸打擊樂,她可以隨時用鉛筆敲打桌子,產生節奏感佳,聽起來悅耳的音樂。最後是摺紙技巧,她摺紙時極為專注,堅持要角對角對齊,展現了她的耐心與認真。
然而,作為一位母親,我也感到憂心。Silvia個性活潑外向,甚至敢於表達不同意見,這雖然是自信的一種表現,但長期下來可能會引起老師或同學的誤解, 甚至影響人際關係。另一方面,我更擔心的是,她在課堂上的這些行為是否只是表面的現象? 她內心深處是否還有未曾表達的情緒或需求? 這些問題促使我反思自己母親的角色是否稱職? 我是否真正理解我的孩子? 我如何發揮她的亮點?
#父母是孩子的土壤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滋養。父母是孩子的土壤,提供他們成長所需的養分。不論是行為習慣、性格塑造,還是情緒管理,父母都是孩子最重要的關鍵人物。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孩子未來的人生方向。
隔天,我刻意提早叫孩子起床,在送Silvia上學的路上以聊天和提問的方式與她互動。當下,我是一位傾聽者,單純去了解她的想法,讓她說出在課堂中為何有這些行為的真正原因。同時也提醒自己要做一位「覺知」的媽媽——反思自己與孩子相處時的言行是否得當? 我可以如何協助孩子?
在這段車程對話中,我掌握幾個重要原則:
1. 傾聽而非指責
給予孩子表達自己的空間,讓她知道父母願意聽她說話。
2. 引導而非批評
透過提問引導孩子思考,而不是直接指出她的錯誤。
3. 鼓勵而非壓迫
肯定孩子的優點,同時幫助她理解在校遵守班規的必要性。
分享3個Tips給家長,讓教養路上更順利,
1. 觀察孩子的特質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勢與獨特性,透過細心觀察,你會發現他們更多潛在的能力。
2. 理解行為背後的原因
孩子的不當行為往往有其深層原因,試著去了解,而不是僅僅糾正表面問題,找出關鍵問題才能用對方法協助孩子。
3. 陪伴與對話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刻意預留時間與孩子交流,建立高品質且信任的親子對話。
#小結
作為父母,我們無法決定孩子的人生,但我們可以成為他們成長路上的支持者與引導者。讓我們一起努力,用愛與智慧陪伴孩子走過每一段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