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式學習,慢,但有力量】
2025 Sep 22 教育 親子
不要急著看到孩子立刻的成果,而是專注於每天的陪伴與累積。當孩子在一個充滿書香與理解的環境中長大,他不只會愛上閱讀,更會學會認識自己、接納情緒,並在過程中培養出面對挑戰的韌性。
✽✽✽
上週五參加孩子的親師會,除了了解班導師如何帶領小一新生的學習規劃之 外,「閱讀習慣的養成」與「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SEL)」是老師特別強調的核心重點。陪伴孩子成長,需要時間、耐心與環境支持。
#閱讀是複利
在《原子習慣》(Atomic Habits, James Clear)中提到,「小習慣像是複利一樣,會隨著時間放大。」
每天只要多閱讀 10 分鐘,看似不起眼,但一年累積就是 3,650 分鐘,相當於完整讀完好幾本書。這正好呼應班導師提醒家長的觀念— —營造家庭閱讀環境,讓孩子自然把閱讀視為生活的一部分,而非一項任務。
老師也分享了幾個在家中可落實的方法:
1. 以身作則
父母是孩子最早、最重要的學習榜樣。家長自己翻書,孩子自然模仿。
2. 設置閱讀角
不需豪華,只要一個小角落、幾本書、柔和燈光,就能營造舒適氛圍。
3. 固定閱讀時間
例如睡前 15 分鐘,全家一起靜靜看書,讓閱讀成為日常儀式。
4. 重視過程,不急成果
就像蝸牛般緩慢前行,只要不停止,就能見到長期的改變。
《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一書中也提醒,閱讀應該是「享受」而不是「任務」。 與其關心孩子「讀了幾頁」,更重要的是聊聊「哪個角色最有趣」或「故事帶來什麼感覺」。
#培養情緒的韌性
教育部近年推動五年期「社會情緒學習(SEL)」計畫,希望國小、國中與高中都更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非認知能力,讓孩子帶著韌性與幸福感走過一生。
美國 CASEL(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將 SEL 歸納為五大能力:
• 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
• 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
• 社交覺察(Social awareness)
• 人際關係(Relationship skills)
• 負責決策(Responsible decision-making)
研究指出,重視 SEL 的孩子,不僅在學業上更穩定,也更能調節壓力,並與他人建立正向連結。 在班級實踐中,老師每天讓孩子評估自己的「情緒分數」,就是一種自我覺察的練習。
當孩子學會「辨認情緒 → 表達情緒 → 管理情緒」,就能避免壓力累積,並具備更好的心理韌性。
在家中,父母也能透過簡單方法落實 SEL:
1. 情緒溫度計
用 1~5 分來標示情緒,例如「今天是 3,因為有點擔心考試」。
2. 情緒字彙擴充
鼓勵孩子用更精準的語言表達,例如「覺得被忽視」「有點焦慮」,而非只停留在「生氣」「開心」。
3. 父母示範
家長若心情不好,可以說「我現在有點累,需要五分鐘安靜」,孩子便能模仿學習。
4. 結合閱讀
挑選與情緒相關的繪本,如《彩色怪獸》(The Color Monster)與《我好擔心》(Wemberly Worried),讓孩子在故事中學習辨認與處理情緒。
Angela Duckworth 在《恆毅力》(Grit)中指出:長期的成就來自於「熱情 + 堅持」。而要有堅持,孩子必須先能調整情緒,從挫折中站起來,SEL 正是提供這份養分。
✽✽✽
閱讀 × SEL:知識與心靈的雙重滋養
閱讀培養的是知識與思維的深度;SEL 培養的是情緒與人際的厚度。兩者結合時,孩子能更專注於學習,也能在遇到挑戰時不輕易放棄。 例如,孩子在閱讀長篇小說時可能覺得無聊或吃力。若有 SEL 的支持,他能說:「我覺得有點煩躁,但可以休息一下再繼續。」這種自我覺察與調整,讓學習變成一段「可以慢慢走的旅程」,而不是必須立刻達成的壓力。
#小結
陪伴孩子的路,就像蝸牛慢慢前行——雖然不快,但只要堅持,就能到達遠方。 在這條路上,閱讀是知識的養分,SEL則是心靈的指南。兩者交織,將為孩子 鋪出一條穩健而有韌性的成長之路。
✽✽✽
上週五參加孩子的親師會,除了了解班導師如何帶領小一新生的學習規劃之 外,「閱讀習慣的養成」與「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SEL)」是老師特別強調的核心重點。陪伴孩子成長,需要時間、耐心與環境支持。
#閱讀是複利
在《原子習慣》(Atomic Habits, James Clear)中提到,「小習慣像是複利一樣,會隨著時間放大。」
每天只要多閱讀 10 分鐘,看似不起眼,但一年累積就是 3,650 分鐘,相當於完整讀完好幾本書。這正好呼應班導師提醒家長的觀念— —營造家庭閱讀環境,讓孩子自然把閱讀視為生活的一部分,而非一項任務。
老師也分享了幾個在家中可落實的方法:
1. 以身作則
父母是孩子最早、最重要的學習榜樣。家長自己翻書,孩子自然模仿。
2. 設置閱讀角
不需豪華,只要一個小角落、幾本書、柔和燈光,就能營造舒適氛圍。
3. 固定閱讀時間
例如睡前 15 分鐘,全家一起靜靜看書,讓閱讀成為日常儀式。
4. 重視過程,不急成果
就像蝸牛般緩慢前行,只要不停止,就能見到長期的改變。
《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一書中也提醒,閱讀應該是「享受」而不是「任務」。 與其關心孩子「讀了幾頁」,更重要的是聊聊「哪個角色最有趣」或「故事帶來什麼感覺」。
#培養情緒的韌性
教育部近年推動五年期「社會情緒學習(SEL)」計畫,希望國小、國中與高中都更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非認知能力,讓孩子帶著韌性與幸福感走過一生。
美國 CASEL(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將 SEL 歸納為五大能力:
• 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
• 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
• 社交覺察(Social awareness)
• 人際關係(Relationship skills)
• 負責決策(Responsible decision-making)
研究指出,重視 SEL 的孩子,不僅在學業上更穩定,也更能調節壓力,並與他人建立正向連結。 在班級實踐中,老師每天讓孩子評估自己的「情緒分數」,就是一種自我覺察的練習。
當孩子學會「辨認情緒 → 表達情緒 → 管理情緒」,就能避免壓力累積,並具備更好的心理韌性。
在家中,父母也能透過簡單方法落實 SEL:
1. 情緒溫度計
用 1~5 分來標示情緒,例如「今天是 3,因為有點擔心考試」。
2. 情緒字彙擴充
鼓勵孩子用更精準的語言表達,例如「覺得被忽視」「有點焦慮」,而非只停留在「生氣」「開心」。
3. 父母示範
家長若心情不好,可以說「我現在有點累,需要五分鐘安靜」,孩子便能模仿學習。
4. 結合閱讀
挑選與情緒相關的繪本,如《彩色怪獸》(The Color Monster)與《我好擔心》(Wemberly Worried),讓孩子在故事中學習辨認與處理情緒。
Angela Duckworth 在《恆毅力》(Grit)中指出:長期的成就來自於「熱情 + 堅持」。而要有堅持,孩子必須先能調整情緒,從挫折中站起來,SEL 正是提供這份養分。
✽✽✽
閱讀 × SEL:知識與心靈的雙重滋養
閱讀培養的是知識與思維的深度;SEL 培養的是情緒與人際的厚度。兩者結合時,孩子能更專注於學習,也能在遇到挑戰時不輕易放棄。 例如,孩子在閱讀長篇小說時可能覺得無聊或吃力。若有 SEL 的支持,他能說:「我覺得有點煩躁,但可以休息一下再繼續。」這種自我覺察與調整,讓學習變成一段「可以慢慢走的旅程」,而不是必須立刻達成的壓力。
#小結
陪伴孩子的路,就像蝸牛慢慢前行——雖然不快,但只要堅持,就能到達遠方。 在這條路上,閱讀是知識的養分,SEL則是心靈的指南。兩者交織,將為孩子 鋪出一條穩健而有韌性的成長之路。
0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