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程行李箱
2025 Apr 06 學習 生活大小事
我們無法預知人生的終點站會在哪裡? 何時到來?
但我們可以選擇——在身體健康、頭腦清晰的狀態下,替自己做好行李整理的準備,為人生的這段旅程劃下優雅與從容的句點。
這週六,我參加了一場觸動人心的講座,主題是《預約告別,無憾離別》,由朱為民醫師與「單程旅行社」的社長——小冬瓜(郭憲鴻)共同主講。這場講座讓我對「生死」與「整理」有了全新的視角,也喚起了我對生命中未竟之事的反思。
《生命最後三通電話,你會打給誰?》書中提到,小冬瓜的父親過世後,他成為法定繼承人,卻在極度悲傷中,必須於三個月內決定是否要「拋棄繼承」或「限定繼承」。然而,父親的財務狀況卻是一團迷霧,讓人無從判斷。那是一種非常殘酷的現實,在哀傷之中,還要冷靜地處理法律與經濟問題。
這也是為什麼,小冬瓜提出了「單程行李箱」的概念——為了讓家人在面對死亡時,不再手忙腳亂,不再焦慮與無助。這個象徵性的行李箱,裡頭放的不是衣物與盥洗用品,而是關於一個人最後旅程的準備:
• 預立醫療決定書、保單、貸款與資金往來記錄
• 遺囑、房屋契約書
• 數位資料備份與隨身碟
• 自己挑選的遺照與告別時想穿的衣物
• 一封寫給親人的信
• 告別式的邀請清單
而最重要的是——每年更新,並放在家中的一角,告訴最親的人這個行李箱的存在。
「如果哪天我有個萬一,家人就可以不慌不忙地打開它,送我遠行。」這句話讓我久久無法忘懷。
這不是一種冷靜的安排,而是一份深切的體貼與愛,是對家人的溫柔交代,是替他們省下混亂與奔波的心,是讓愛延續下去的方式。
我們不只是為了死亡而準備,而是為了活得更有選擇、更有尊嚴,也更能安心。我們可以選擇如何告別,也能留下那些來不及說的話、來不及完成的心願。 或許,我們都該開始準備自己的「單程行李箱」,不為別的,只為了在生命最後的一哩路,依然帶著愛與從容,走得輕盈而無憾。
什麼是「預立醫療決定書」?
台灣於 2019 年正式實施《病人自主權利法》,是亞洲第一個以「病人自主」 為核心的法律,讓民眾可透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與簽署醫療決定書來實現善終。
「預立醫療決定書」(Advance Directive, AD)是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用來讓個人在身體健康尚可、意識清楚時,預先表達自己對於特定醫療處置的意願,特別是當未來可能失去表達能力時(例如昏迷、重症、末期疾病等),可以作為醫療團隊與家屬遵循的依據。
預立醫療決定書包含的內容通常有:
1. 是否接受維生醫療(如插管、心肺復甦術、急救等)
2. 是否接受人工營養與流體餵養(如鼻胃管、靜脈點滴)
3. 希望在哪裡接受照護與死亡(如家中、醫院、安寧機構)
4. 指定醫療代理人(可幫助表達或做決定)
為什麼要簽預立醫療決定書?
• 尊重個人意願:確保自己的價值觀與選擇被尊重
• 減輕家人負擔:避免家人在壓力下做困難的決定
• 避免不必要的醫療處置:減少病人痛苦,提高生命品質
「為愛做準備,從容道別」,我想這是我們最後可以幫我們身邊最愛的親人做的最後一件體貼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