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女攜手公益行
2025 Apr 14 學習 教育 親子
上週六早上,我和女兒一起完成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我們早上7:40開車前往南投竹山的明善寺,進行了一場以「上台自信表達」為主題的公益教學活動。這是我每年都會安排的公益計畫之一,這次也請我的小助理(我的女兒)同行。
她幫我擺放教具、計分、拍照,還有與現場的孩子們互動。課後,我問她:「妳今天有學到什麼嗎?」她說:「我學到上台前都要準備,要對自己有自信,告訴自己『我可以』,還要勇敢看著大家的眼睛說話。」
當我們願意分享與給予的時候,其實自己也正在學習與成長。
公益不是「施予」,而是「一起創造價值」
這是我第二次到善明寺,記得去年分享的主題是「了解自己,發現亮點」。開始上課前,我問孩子,從去年上完課後,有持續勇於嘗試,找到自己擅長的事嗎? 我聽到好幾位學生都回答「有」。
當天早上第一個活動,我請孩子想一個形容詞介紹自己,我看見孩子們一開始都很緊張與害羞,有的孩子還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形容詞。慢慢的,透過一、二位孩子分享後,其他孩子也願意開放心胸的勇敢發言與主動參與。我們設計了需多演練活動與引導,讓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啟動了小小的突破與轉變。這樣的改變,無法從單向的教學獲得,而是來自一場「彼此參與」的教學相長。
老師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成為孩子們探索和成長的引導者。每一次的互動和交流,都是激發出新的想法和創意。在這個過程中,老師也在不斷地學習,從孩子們的眼中看見不同的世界,感受到純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公益的真正意義在於共同創造和分享價值。當我們走進明善寺,我們不僅僅是在給予知識,更是在培養他們的自主性和創造力。這種共同參與的過程,讓每一個人都成為價值創造的一部分,無論是孩子、老師還是現場的志工阿姨,都在這個過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意義。
為什麼要回饋社會? 對我們自己有什麼幫助?
回饋社會,不只是為了別人,其實也深深滋養了我們自己。
1.成就感與自信
當你發現自己有能力,可以帶給他人幫助,會自然建立「我是有價值的」的信念。
2.新的連結與溫度
在幫助他人的同時,也認識了更多有溫度的人,甚至會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3.重新認識自己
透過一個好的活動引導,讓孩子發現,原來我會說故事、我擅長傾聽、我可以上台完整講好一句話介紹自記。這些都是讓孩子重新認識自己的機會,而我成為幫助這些孩子開啟一扇門的一把鑰匙。
4.下一代的身教機會
帶著孩子一起參與公益活動,是最好的機會教育。比起直接告訴他「你要懂得感恩,你要懂得回饋社會」還更有效果。讓孩子有機會跟你一起去「做一件對社會有幫助的活動」,更有說服力。
5.心靈的快樂與平靜
心理學研究指出,助人會釋放多巴胺和催產素,這些讓人「快樂、連結、安 全」的激素,其實是人類天生的回饋系統,越幫人,越快樂。助人行為也能提升幸福感,甚至改善情緒與身心健康。
小結
回饋社會不僅幫助他人,也滋養自己,帶來成就感與自信、教育下一代以及心靈的快樂與平靜。鼓勵大家思考自己最近是否做過對別人有幫助的事,並尋找機會利用自身技能回饋社會,從中獲得成長和滿足。
她幫我擺放教具、計分、拍照,還有與現場的孩子們互動。課後,我問她:「妳今天有學到什麼嗎?」她說:「我學到上台前都要準備,要對自己有自信,告訴自己『我可以』,還要勇敢看著大家的眼睛說話。」
當我們願意分享與給予的時候,其實自己也正在學習與成長。
公益不是「施予」,而是「一起創造價值」
這是我第二次到善明寺,記得去年分享的主題是「了解自己,發現亮點」。開始上課前,我問孩子,從去年上完課後,有持續勇於嘗試,找到自己擅長的事嗎? 我聽到好幾位學生都回答「有」。
當天早上第一個活動,我請孩子想一個形容詞介紹自己,我看見孩子們一開始都很緊張與害羞,有的孩子還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形容詞。慢慢的,透過一、二位孩子分享後,其他孩子也願意開放心胸的勇敢發言與主動參與。我們設計了需多演練活動與引導,讓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啟動了小小的突破與轉變。這樣的改變,無法從單向的教學獲得,而是來自一場「彼此參與」的教學相長。
老師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成為孩子們探索和成長的引導者。每一次的互動和交流,都是激發出新的想法和創意。在這個過程中,老師也在不斷地學習,從孩子們的眼中看見不同的世界,感受到純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公益的真正意義在於共同創造和分享價值。當我們走進明善寺,我們不僅僅是在給予知識,更是在培養他們的自主性和創造力。這種共同參與的過程,讓每一個人都成為價值創造的一部分,無論是孩子、老師還是現場的志工阿姨,都在這個過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意義。
為什麼要回饋社會? 對我們自己有什麼幫助?
回饋社會,不只是為了別人,其實也深深滋養了我們自己。
1.成就感與自信
當你發現自己有能力,可以帶給他人幫助,會自然建立「我是有價值的」的信念。
2.新的連結與溫度
在幫助他人的同時,也認識了更多有溫度的人,甚至會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3.重新認識自己
透過一個好的活動引導,讓孩子發現,原來我會說故事、我擅長傾聽、我可以上台完整講好一句話介紹自記。這些都是讓孩子重新認識自己的機會,而我成為幫助這些孩子開啟一扇門的一把鑰匙。
4.下一代的身教機會
帶著孩子一起參與公益活動,是最好的機會教育。比起直接告訴他「你要懂得感恩,你要懂得回饋社會」還更有效果。讓孩子有機會跟你一起去「做一件對社會有幫助的活動」,更有說服力。
5.心靈的快樂與平靜
心理學研究指出,助人會釋放多巴胺和催產素,這些讓人「快樂、連結、安 全」的激素,其實是人類天生的回饋系統,越幫人,越快樂。助人行為也能提升幸福感,甚至改善情緒與身心健康。
小結
回饋社會不僅幫助他人,也滋養自己,帶來成就感與自信、教育下一代以及心靈的快樂與平靜。鼓勵大家思考自己最近是否做過對別人有幫助的事,並尋找機會利用自身技能回饋社會,從中獲得成長和滿足。
0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