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程大於結果
2025 May 04 學習 親子
孩子參加了學校舉辦的英文演講比賽,從初賽、複賽一路挺進決賽。
這段準備的旅程,不僅是語言的練習,更是一場親子之間的成長之旅。
從抗拒到突破
昨天,姐弟兩人一起到學校參與英語演講決賽,弟弟是幼兒園大班組,姐姐是小學五年組。 兩人從唸稿、背誦、熟練到加入動作與道具。從一開始的抗拒,到後來願意參賽,從不敢大聲念出來,到能站在班級教室講台前模擬演練與在家願意一次又一次的演練,甚至出國旅行,孩子也願意在飯店裡練習。
這段過程並不容易,孩子時而情緒波動,時而感到壓力,甚至說:「我不要練了,好累喔。」 這個時候,家長的角色與引導就非常重要,當然,透過學校老師的鼓勵與協助也是幫助孩子突破困難的一大助手。
陪伴與支持
作為父母,我們嘗試用不同方式陪伴兩位孩子克服困難,我們運用4個方式協助孩子戰勝自己。
1. 拆解任務,降低挫敗感
將長篇講稿拆成2至3行練習。每次只練一小段,讓他們感覺輕鬆容易達成。
2. 設定小目標
「練習10分鐘就休息」,減少長時間練習壓力,完成後給予小獎勵。
3. 故事啟發
用孩子知道的人物告訴他們:「每個站在台上的人,背後都有台下看不到的努力。」
4. 引導反思
當他們覺得講不好時,我們不急於糾正,而是問:「你覺得哪裡可以更好? 讓他們有空間與時間發現問題。 當他們練習累了、遇到挫折想哭時,我們不會說「不可以哭」,而是陪他們坐下來說:「先哭一下沒關係,我們休息一下,想想接下來可以怎麼調整,好嗎?」 這樣的對話取代了「快點背啊」或「怎麼又忘記了」這類容易傷害親子關係的語言。
陪伴,不是要讓孩子快點達標,而是讓孩子知道——他們並不孤單,爸爸媽媽願意陪著他們一起前行。 除了父母支持,學校老師給予的專業協助也是幫助孩子可以持續下去的關鍵因素之一。老師從稿件修潤、語調調整到肢體語言練習,一步步幫助孩子建立信心。老師們的細心指導,讓孩子逐漸接近自己心中的理想表現。
努力的意義
在準備過程中,常常出現「我可以放棄嗎?」 當下,我們用了《捍衛戰士》這部經典電影的其中一句話鼓勵孩子「Maybe, But not today!」 經過幾次練習後,當孩子又遇到困難時,我們會念出這句話鼓勵孩子,他們沉默了一下,然後點點頭。那一刻,我知道,他們開始懂得努力的意義,不是為 了成績,而是為了更好的自己。
比賽結果固然令人期待,但我們親子之間更珍惜這一路上陪伴演練過程中的點滴,孩子在困難中選擇堅持,我們在他們情緒波動中選擇陪伴,看見他們在跌跌撞撞中逐漸站穩的模樣。
小結
真正重要的,不是站在舞台上的那幾分鐘,而是他們願意跨出舒適圈、面對挫折、不斷努力的每一天。這段陪伴旅程讓我們相信,結果或許無法掌控,但努力過的每一步,都會成為孩子未來面對挑戰時最溫暖的底氣。
結果是掌聲,過程才是力量。而那股力量,會陪伴他們走向更遠的人生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