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成為自己的父母
2022 Sep 15 親子
你的雙手是孩子的助手還是住手?
≪成為自由人≫一書提到教育一詞,「『教育』源自於拉丁文的educare,意即『使突出』、『在……之外引導』。教育的作用應該是發掘我們天生具備的特質,而不是把我們當作一個容器,拼命地塞進知識。
我來,我可以
我的女兒喜歡動手做東西,舉凡家裡、學校甚至是路上看見的任何有感興趣的物品,回家後她就拿出家中現有的手邊資源(紙袋、A4紙、瓦楞紙、剪刀和膠水)加上她的記憶力,把喜歡的物品做出來。像是: 今天學校老師的紫色後背包、媽咪的黃色長夾、爸爸的黑色短夾、道路施工的路障指示牌甚至是剉冰店的水果牛奶冰等都是她創作的來源。也因此,她的書桌亂七八糟是常態,走進她的房間我的腳隨時都因踩到東西而受傷,也是常有的事。我從一開始看到就發脾氣到漸漸適應進而全力支持她,因為我發現「動手做」是女兒的亮點。她願意花時間在創作上而且一點都不會覺得會弄髒手或是將紙張剪成小碎片當裝飾手會很痠,有時候一不注意還會剪到手,女兒還會怕我擔心自己抹好刀傷藥膏並貼上OK繃。
我開始詢問朋友也自己上網搜尋有關藝術創作或是畫畫相關的資訊。同時也不斷地探詢女兒真正的想法,妳真的喜歡嗎? 為何喜歡? 如此,才能真正成為幫助孩子的雙手。今年暑假幫孩子報名一個為期2周的藝術營,原本早上會賴床的女兒,竟然可以每天一叫就起床,還會催促爸爸快一點出發,想早一點到學校。每天下午接回家的路上會主動分享今日課程學了什麼? 有什麼好玩有趣的新鮮事。
課程的某一天晚上,老師打電話跟我分享女兒的學習。今天學習用剪樹枝的專用剪刀才能剪斷像喝珍奶用的粗吸管一樣粗的樹枝。孩子第一次使用專用剪刀特別的興奮,完成老師交代的步驟後,她發現坐在隔壁的女同學小美一直無法剪斷粗樹枝,小美個子嬌小,坐上椅子都要墊腳尖才能坐上去。一句「我來,我可以」,妳的女兒芊芊拿起剪刀使力一剪幫了同學小美。
多麼美的一句話: 「我來,我可以」。在我的教學印象中,看到教室地上有垃圾請學生撿起來,常聽到的是「老師,這不是我丟的。」「老師,這是某某同學的。」當孩子學會「我來」的精神,其實他們已經可以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就算失敗了或是受傷了,相信他們都有能力替自己撫平傷口也懂得向外力請求支援。這段路需要師長與家長們一起帶頭做,如同≪慢慢來,我等你≫一書作者余懷瑾(仙女老師)說過: 「老師帶頭做,學生看著看著也會跟著做」。
你會自卑嗎?
什麼是自卑?自卑的來源是什麼?
你的童年是什麼樣的?有沒有學習陰影?
你受人歡迎嗎?為何被討厭?
我的一位學生Aden,他有著圓滾滾的眼睛戴上一副黑框眼鏡,非常可愛。他從小一開始學習英文,一直有個跨不出的心魔「不敢開口說英文」,除非這個單字他百分百確定會念而且是對的發音,他才敢用微弱的聲音念出來。學習過程中Eden一直處於自卑的心態,總覺得自己學不會、發音念不好。你的孩子是否也有這樣的情況呢? 常常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學過很多次也練習了就還是原地踏步,學習一直沒有前進一小步呢? 身為師長與家長的你,有去找出這些問題背後的原因嗎?
過程中老師不斷的運用畢馬龍效應 (指人在被賦予更高期望以後,他們會表現的更好的一種現象。) 在教學場域中。透過此效應,讓內心常常帶著負面期望的人將會失敗就如同故事中的學生Aden一樣轉換成讓他內心常常帶著正面期望自己將會成功,這個效應經過3年的努力,成功地在Aden身上發揮效益了而最重要的關鍵因素是時間、實踐者與找出原因。
阿德勒的傳世之作《自卑與超越》一書提到,當一個人對面臨的問題沒有做好恰當的準備或者應對,並且相信自己真的無法解決時,自卑情結就出現了。
故事中的Aden透過一次老師與家長的深入訪談中發現孩子從小有學習語言緩慢的狀況,透過專業的語言治療才讓孩子可以在表達上漸漸跟上同齡的孩子。啊!原來這才是他一直不願意開口的原因。
小結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自卑感,如果我們的自卑來自於想讓自己更優秀,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正常的「自卑感」是讓我們發現自己的不足,發現我們還有目標尚未達成,我們就會一直保持著勇氣前行,挑戰困難改變現況。
「我來,我可以」與「正常看待自卑感」都是讓孩子成為自己父母的路徑,而這條路需要你我一起牽著孩子的手共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