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眼中的你很重要嗎?
2022 Sep 13 生活大小事
兩周前某天早上,拿著垃圾到社區資源回收室遇見清潔阿姨。
阿姨說:「林太太,早上好!上個禮拜天是你表弟來的對吧?我注意到你小兒子非常熱情,一直叫著舅舅,而你女兒則追著跑不停的弟弟。」
我回應:「是的!我兒子是個活潑的孩子,我常提醒他要注意周圍的人。」
阿姨繼續說:「另外,你表弟非常有禮貌,我注意到他雖然戴著口罩,但從眼睛裡可以看出微笑。他還很帥氣,捲髮的造型很像韓國男星崔宇植呢。」
我感謝地回答:「謝謝阿姨的讚美,我會轉達給我表弟知道。」
周哈里窗中盲目的我
由於表弟的母親在他五歲時就過世,因此他從小缺乏母親的愛與陪伴。這使他在長達十年的時間裡,一直抱持著缺乏自信和內向的心態。他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出色,認為自己太瘦且不好看,因此不喜歡拍照和參加團體運動。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Joseph Luft和Harry Ingham在1955年提出的周哈里窗理論(Johari Window)描述了自我認識和他人對自己認知之間的差異,分為四個區塊:
- 開放我: 自己和他人都了解的部分。
- 盲目我: 他人了解但自己不了解的部分。
- 隱藏我: 自己了解但不願向他人展示的部分。
- 未知我: 自己和他人都不了解的部分。
此理論的目的主要是讓我們學習自我給予,他人回饋與和他人積極互動三面向。在自我給予部分是通過坦誠相待,向對方講述自我保留的東西,消除人與人之間因為認知的差異帶來的誤解,減少不必要的精力和時間的消耗。
在他人回饋是藉由他人對自己的評價,贏得了更好了解自我的可能性,從而使「他人了解自己但自己不了解自己」轉向「自己和他人都了解自己」。最後和他人積極互動方面,是盡可能地坦誠相待,增加自我認知,使「自己和大家都了解自己」可以幫助自我與他人形成更好的交流環境。
阿姨的評價是表弟盲目自我的一抹光芒。透過她的話語,表弟開始更好地了解自己,從「他人了解但自己不了解自己」轉變為「自己和他人都了解自己」。作為他的表姊,我很高興能將這段和阿姨的對話傳達給表弟。
跳脫限制性信念
你是一位匱乏思維者嗎? 在≪最棒的一年≫一書提到匱乏思維者常會習慣多疑和冷漠,討厭競爭,對未來悲觀,將挑戰視為障礙等。要改變思維前,就要先了解「限制性信念」和「解放性真相」。
「限制性信念」會扭曲我們對世界、他人與自己的看法,例如: 我對社會不信任,他們都是騙子。她還沒回覆我,一定是對我很不爽。我沒辦法,我體重從來沒有超過45公斤。
透過「解放性真相」,我們可以避免簡單的非黑即白思維,不因偶發的負面事情而自我指責,不將一次失敗視為永恆的真理。我們可以問問自己,現在的生活中缺少了什麼是必要的?而我們能夠修補和改變什麼?
不管欠缺什麼,想想什麼只有你自己才能修補改變的? 有時候別被眼前的假現象騙了,有時我們面臨的大部分障礙都只是自己想像出來的。
小結
拳王阿里說: 「不可能並非一個事實。而是一種想法。」
限制性信念是對現狀的一種誤解,導致我們懷疑不相信,悲觀看待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所有人事物。
就像故事中的表弟一樣,童年的經歷框住了他,使他缺乏自信,對一切持負面思考。然而,隨著家人、朋友和老師在他成長過程中給予正向鼓勵並灌輸富足思維,他逐漸地在一點一滴中,開始修正自己的觀念,朝著新的思維方式看待自己。他相信「不可能」只是一種限制性的虛假信念,每個人都能透過他人的理解,進而轉化為更好的自己,就像他的情況一樣。
正如我表弟目前的情況,他正在朝著未來的目標邁進,計畫成為一名出色的空服員。這也證明了每個人都有能力跳脫限制性的信念,經過修正和成長,走向更積極的人生。
無論是突破自我,從限制性信念轉向解放性真相,還是透過他人的回饋來認識自己,這些都是我們成長過程中的重要部分。就像我們的故事中,阿姨的評價成為了表弟改變的契機,每一次的轉變都是一次機會,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自己,並朝著更好的方向前進。
最後,讓我們都記住:限制性信念只是對現狀的一種誤解,解放性真相才是我們能夠實現更多的關鍵。不要讓「不可能」成為我們的侷限,因為我們都有能力透過改變思維方式和與他人的互動學習成長,讓未知的可能性成為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