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的分離
2025 Jun 27 學習 親子
三歲的你,開始學會長大。
那是你三歲剛滿沒多久的早晨,陽光透過窗簾斜斜灑進房間,我輕聲叫你起床:「寶貝,今天要去幼兒園囉。」 你迷迷糊糊地睜開眼睛,一聽到「幼兒園」三個字,很開心,你以為媽咪要去新地方玩耍。
快速起床,刷牙、洗臉,穿上衣服,牽著媽咪的手開心出門。 到了學校門口,你發現不對勁,你的手緊緊抓住我不放,眼淚像斷線的珠子滑落,哭得讓人心碎。你一邊抽噎、一邊把整個小小的身體往我懷裡縮:「媽媽,不要走,不要丟下我。」
我蹲下來看著你,輕聲告訴你:「媽咪會等你放學,今天會有好多玩具、好多朋友,你可以跟他們玩、一起吃點心、一起唱歌跳舞。」 你還是不肯放手,我的手也在抖,那一刻,我好想一轉身就把你抱回家。但我知道,這一步,是你從熟悉的世界走向更大世界的起點。
孩子為什麼會分離焦慮?
三歲左右的孩子,正處於依附關係的重要轉換期。 心理學家John Bowlby的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指出,孩子對主要照顧者有強烈的依附,是建立安全感的基礎。當他們面對新環境、新人際、新結構 (如團體生活),自然會出現「不安、焦慮、害怕失去保護」的反應。
分離焦慮不是壞事,而是孩子開始發展「我和你不是永遠綁在一起」這件事的學習過程。這代表,他開始認識「我」是一個獨立的存在,也意味著他正邁出邁向自我發展的第一步。 分離焦慮是孩子心理成長的一扇門——我們不能替他關上,但可以陪他站在門口。
媽咪的練習
在分離中,給出信任感那段時間,我也在學習幾件事:
•用肯定語言建立信任感:「你去上學,媽媽去工作,放學我們再見面。每一天我們都會再見面。」
•建立固定的道別儀式:一個擁抱、一句「媽媽愛你」、一個約定時間,讓孩子知道「分開是暫時,愛是不變的」。
•信任老師,也信任孩子:相信他會找到適應的方法,相信老師也會成為孩子的新依附角色之一。
我慢慢發現,當我從焦慮的媽媽,轉變成穩定的依靠時,孩子也開始變得安心。
第一週,你哭了五天。
第二週,你早上還是黏我,但放學時開始有笑容。
第三週,你牽著小朋友的手走進教室,轉頭對我說:「媽咪,妳下午再來接我。」 我忍住眼眶的淚水,對你揮揮手說:「好,我會等你放學。」
【媽媽心語:給第一次經歷分離的媽媽】
親愛的媽咪們, 孩子不想放手,媽媽也會捨不得。但分離不是「捨棄」,是「給他飛翔的起點」。 這短短的一段路,是他從只屬於我們的懷抱,走向更寬廣世界的第一哩路。而 你所給予的愛與安全感,會是他在未來任何陌生環境中,最穩固的內在力量。
記得:他不是離開你,而是帶著你的愛,開始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