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寶藏
2025 May 13 學習 教育 親子
在教養路上,我們都是「正在學習的大人」——最近讀了一本讓我點頭如搗蒜的新書《認真,就不輸了》,作者王永福與嚴嘉琪分享了他們在教養孩子路上的反思與實踐。這不是一本說教式的教養書,而像是一封封寫給父母與孩子的信,提醒我們,在教孩子成長之前,也別忘了,父母自己也還在學習。
閱讀完這本書,我想分享三個很棒的教養寶藏給你,
寶藏一: 計時器的魔法
「計時,是為了忘記時間。」
「你只要專心,就一下子寫完了!」這句話你是不是也對孩子說過? 我自己就說過,也後悔過。
閱讀這本書後發現,說「專心」是一回事,教「怎麼專心」又是另一回事。書中提到一個簡單卻很實用的工具「計時器」。不是拿來壓迫時間,而是用來設定界線。
比方說,我開始陪孩子讀書時,就設定了「25分鐘讀書+5分鐘休息」的節奏,讓孩子知道「專心不是永無止境的要求」,而是一種可以訓練的節奏感。更意外的是,我自己也少滑手機了。
當大人都願意設定專注時間,其實孩子也會跟著變得專注。
寶藏二:成績只是一下子的事,學習是一輩子的事
「你要努力考好一點,才不會輸給別人家的小孩。」 這句話,我以前聽長輩講過。
但書中提醒我一句話:「你自己有持續學習嗎?」 這句話直接點出關鍵。
是啊,如果父母自己都沒有繼續閱讀、進修,怎麼有底氣要孩子持續學習? 我們一方面期待孩子進入好學校,擁有好成績,但卻忽略了,這樣的「好」,真的是對孩子好嗎?
當孩子成績不理想時,我們能否不急著責備,而是先問問看:「你覺得哪裡卡住了?」或是「我們一起找方法好嗎?」 孩子未來不會因為一次考試失利就跌倒,但可能會因為我們的壓力,把學習這件事,視為一件苦差事。那才是真正的輸。
寶藏三: 公平,不是分一樣,而是有機制
身為兩個孩子的媽媽,我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不公平!」 今天誰坐媽媽旁邊? 為什麼又是弟弟先選餐點? 這些看似小事,卻經常引發兄弟姊妹之間的風暴。
書中給了一個非常棒的做法: 用「星期幾」來決定權力歸屬。例如,星期一、 三、五是姐姐決定,星期二、四、六是妹妹的權利日。這個制度,我也實際運用在我們家,真的有效!
孩子們慢慢學會,原來不是媽媽偏心,而是今天輪到誰決定。這比「每次都要分得一樣」來得輕鬆,也教會孩子等待與輪替的概念。
教養沒有標準答案,但可以一起修正方向
讀完這本書,我重新思考了一件事,我們教孩子要成長,但我們自己是否也願意進步?
《認真就不輸了》這本書提醒我們——認真,是一種態度,而不是結果。是我們願不願意每一天,都比昨天多一點理解、多一點耐心。
在教養的路上,我們不一定會走得快,但我們可以選擇走得對——對孩子的個性、對家庭的步調,也對我們自己內在的信念。 如果你也在育兒的路上感到焦慮、疑惑,不妨翻翻這本書,或許你會像我一 樣,找出屬於自己的三個教養寶藏。
我們都還在學習,也都還來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