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孩子的聲音】
2025 Jul 23 學習 親子
Voice of Child,才是我們最該傾聽的用戶反饋。
前幾天在車上聽一場關於品牌經營的節目,主持人提到一個關鍵詞:「Voice of Customer」,簡稱VOC,也就是“顧客的聲音”。
節目提到,當企業想要優化產品時,最有效的做法,不是閉門造車,而是深入理解顧客真正的需求與心聲——傾聽,往往才是最有力的創新起點。
這句話讓我腦中突然蹦出一個念頭, 那麼,作為父母,我們是否也該常常問問自己——我們有真正「聽見孩子的聲 音」嗎? 我們是否願意放下「大人認為好」的標準,而是嘗試理解孩子內心的渴望、困惑,甚至脆弱?
畢竟,在親子關係中,孩子才是那個最真實的使用者(user),而我們,不就是他們最重要的產品設計師與服務者嗎?
2015 年夏天,有一位家長問我一個問題:「現在還可以控制他去補習上課就要求孩子多念書學習,有錯嗎?」
一直以來希望透過多元有趣的課堂學習讓孩子愛上英語的我,輸給了"分數"代 表一切的家長現實教育觀。
我當下鼓起勇氣對家長說: 媽咪,您了解孩子嗎? 他喜歡什麼? 對什麼事情感興趣? 您有發掘孩子的天賦嗎? 您有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嗎?
家長沒回應我。而我心中內心的答案是: 「不! 您沒有。」
有時候,孩子不是不說,而是他們曾說過,但沒被好好聽見,最後選擇沈默。
心理學家海姆·金諾特(Haim Ginott)在其著作中提到:「父母的語言是孩子的 心理氣候。」 研究發現,高情緒敏感度的父母(包含語言上的回應)所養育的孩子,在情緒智商、自我調節、學業成就上都表現更佳。
相反的,父母頻繁使用負向語言(例如「你怎麼這麼笨」「你都不聽話」),會提高孩子焦慮、退縮、自卑等心理困擾的風險。
延伸到教養上,「傾聽式教養」(Emotion Coaching),由心理學家 John Gottman 和 Julie Gottman 所提出的「情緒教練(Emotion Coaching)」模型指出:
★ 當父母覺察並接納孩子的情緒,幫助他們命名情緒並適當表達時,孩子能更有效調節情緒、建立自我意識。
★ 這種「傾聽+引導」的教養方式,能增強親子關係、孩子的社交技巧與學習動機。 當孩子的情緒或觀點被傾聽與接納,他們的大腦會更有能力進入思考與學習狀態。
也就是說,當家長聽見的那一刻,才是孩子真正學會的開始。
【給父母的三個行動方針】
1. 問對問題
不只是「今天考幾分?」,而是:「你今天有沒有哪一刻覺得自己很棒?」 問法的改變,是觀點的轉彎。
2. 傾聽不是評論,是接住
當孩子說:「我覺得我畫得不好」,我們可以先說:「你是不是對自己有點小失望?」接住感受,才能走進他的內在世界。
3. 創造對話時刻,而非審問現場
睡前、餐桌、散步時,用聊天取代問答。讓孩子知道,他們的聲音有重量。
【從Voice of Child 到 Podcast】
我的Podcast「母女尬聊」,不只是聊旅行、聊生活大小事,更是在彼此聲音中,看見自己與對方的成長。
每一集,都記錄著一段「媽咪願意聽,女兒也願意說」的親子時光。
邀請你點開來聽,也許會發現,你和孩子,也有這樣的美好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