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天五種風景】
2025 Sep 01 學習 生活大小事 親子
母女首爾行的情感與學習旅程旅行,不只是風景的切換,更是情感的堆疊與能力的覺察。
這趟五天四夜的母女首爾行,不僅是我的育兒紀錄,更是我們母女生命中共同編織的一段珍貴記憶。
首爾的第一天,我們從聖水洞到明洞。雖然行程並不華麗,卻留下了難以忘懷的真實回憶。走路走到腳底發麻,回到飯店,女兒從行李箱裡拿出撒隆巴斯, 母女倆邊貼邊笑,兩條腿貼滿,連腳底也不放過。那一刻,我們笑聲不斷,好像也貼上了彼此的默契。 泡完熱水澡,女兒滿足地說:「好舒服,明天我一定可以走更久。」那是痠痛中的小確幸,也是一場泡澡帶來的幸福感。
旅行的第二天,我們換上韓服,漫步於景福宮。女兒挑選自己喜歡的樣式,工作人員細心替她綁髮。我們走在古宮石板小徑上,留下了一張張最燦爛的笑容。 下午的《亂打秀》帶來另一種文化震撼:無語言、純節奏,卻能讓全場的觀眾在笑聲與掌聲中產生共鳴時刻。
藝術,果然能跨越語言。
當晚在明洞用餐時,遇見一位年輕老闆。他的「選三哲學」與細膩體貼,讓我們記憶深刻。這場偶遇,成了旅行中最溫暖的記憶點。
孩子最期待的樂天世界,安排在第三天,從悠閒的早午餐展開。走訪室外區後,我們轉往親子友善的室內區,並意外買到女兒期盼已久的拍立得。她開心地拍下旅行中的第一張母女合照,笑容定格在那瞬間。
第一次穿冰刀溜冰,也是這次旅行的亮點。或許因為有學習直排輪的基礎,女兒很快上手。那一刻,我深刻體會到:「學習是可以遷移與疊加的。」 下午到水族館漫遊,女兒拋出一個又一個問題。我明白了——好奇心,就是學 習最珍貴的起點。
晚上,我們刻意不用導航,靠記憶與觀察回飯店。對於一向「認路障礙」的母女來說,這段路,像是從依賴到獨立的里程碑。
第四天我們安排的主題,是「靜與動的交融」。
一大早,我們前往COEX星空圖書館,沉浸在書香與設計之美中。隨後,在百貨公司母女共試衣服,欣賞女兒逐漸展現出的品味與主見。 午後走訪奉恩寺。孩子靜靜地說:「這裡好像台灣的佛寺,好安靜。」她的觀察,讓我感受到文化在她心裡正慢慢發芽。
傍晚,我們一起寫下明信片,寄回台灣。寄出的,是紙卡;留下的,是思念與溫度。
旅行的最後一天,我們依然抓緊時間,安排了小小行程。前往飯店附近的大型郵局買特色郵票與年度郵票冊,接著到附近在地商場買禮物,旅行中最期待的是有驚喜,我們在步行中發現一間很棒的「書香咖啡館」,可以享用現做早餐,真是一件很值得感恩的事。
這些細碎時光,卻是母女倆旅行中的幸福時光。
前往機場途中,收到班機延誤的通知。我轉向女兒問:「那我們多出來的時間要怎麼辦?」她笑著回答:「那就去找好吃的午餐,看看機場有什麼特別的店家吧。」
這正是我想給她的練習:面對變數,也能轉念,把等待變成體驗。
【五天旅行,五種成長痕跡】
1. 時間管理與彈性
提早出門、預留緩衝,讓孩子理解「計畫」與「彈性」的平衡。
2. 學習的遷移與探索力
從溜冰到找路,從購物到寫明信片,每一次經驗都是能力的延伸。
3. 情緒覺察與轉念能力
班機延誤、腳痛、迷路——這些「不完美」反而成了最深刻的教材。
4. 主動參與與自主決策
決定路線、選購禮物、搭車回飯店,培養了孩子行動力與自信。
5. 尊重文化與多元視角
從宗教寺廟、外語交流到公共禮儀,孩子在體驗中拓展世界觀。
給親子旅人的三個建議
1. 讓孩子參與規劃
從景點到餐廳選擇,都讓孩子有表達意見的機會。
2. 保留行程的彈性
不必塞滿,才有時間觀察風景,也能預留情緒的餘裕。
3. 用文字與影像記錄
邀請孩子一起書寫、拍照,讓記憶化為能被保存的回憶。
#小結
每一次旅行,都是一次深刻的陪伴與覺察。我想告訴孩子:風景會變,地圖會換,但我們一起走過的路、說過的話、笑過的瞬間,都會留在心裡,成為日後生活的底氣與力量。
願每一位讀者,也能擁有一段屬於你和孩子的旅程,用愛與陪伴,寫下生命中最溫柔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