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著和她當室友】
2025 Jul 31 生活大小事 親子
讓孩子願意說,才是改變的開始。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
某些事你反覆提醒孩子,她卻總是「左耳進、右耳出」,不但沒有改變,有時還會讓你懷疑,她到底有在聽嗎?
親子關係是一場持續的旅程,而傾聽、尊重與陪伴是這段旅程中的重要指南針。
透過昨晚和女兒的談心,我更加深信,只要用心對待孩子,他們會以自己的方式成長並改變。而我們能做的,就是成為他們生活中的「室友」,一起面對挑戰,共同成長。
昨晚,我開頭只問了兩個問題:
• 最近有什麼事需要媽咪幫忙嗎?
• 有什麼話想對我說嗎?
問完,我就安靜地坐在她身旁,不催促、不打斷。
出乎意料,她開始說了她最近的困難,也說了她知道自己有做錯的事。 當她說:「我知道我那樣做,會讓妳不開心」,我看著她的眼眶泛紅,那一刻, 我沒有責備,只是陪著她落淚,然後輕聲說:「妳願意說出口,就是一種勇敢。」 孩子在表達困難或承認錯誤時,往往需要極大的勇氣。
心理學研究指出,當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他們更容易敞開心扉,進一步改善行為。因此,在女兒承認自己犯錯時,我選擇讚美她的勇敢,而非責備她的過失。
布芮尼‧布朗博士(Brene Brown Ph. D.)曾說:「脆弱是我們與他人建立連結的起點。」 在親子關係中,當孩子願意承認錯誤、坦承脆弱,正是她渴望連結與改變的時候。而父母的「接住」能力,是改變的催化劑。
情緒教養理論(Emotion Coaching)提到:
幫助孩子處理情緒的第一步,不是告訴她該怎麼做,而是先理解她的感受。當孩子被看見、被聽見時,才有足夠的安全感去調整行為。
不是控制,而是共識
我們聊了三件事:
1. 健康
她承認最近零食吃太多,身體出現不舒服。
2. 睡眠
她說前兩天晚上會忍不住打開電腦,早上起不來,也會覺得累。
3. 作息
她發現自己沒有行動力,明明知道要做什麼事。
這些不是我強硬「規定」她說的,而是她自己慢慢整理說出來的。
給家長的行動方針,試著當「室友型父母」
1. 把開場白換掉
用「有什麼需要我幫忙的嗎?」代替「你為什麼又……」,讓對話從信任出發。
2. 靜靜陪伴,不急著給答案
允許孩子沉默或說錯話,因為每次說出口的練習,都在建構他的自我認知。
3. 以「共住一個空間」的態度生活
試著以「室友」角色重新觀察孩子的生活習慣,她是否需要空間? 是否需要提醒? 還是只是需要一點被理解的時間?
4. 擁抱每一次願意開口的時刻
別把「她終於說了」當作理所當然,而是一種珍貴的信任交換。
小結
你不是「控制者」,而是「陪伴者」 親子之間最大的連結,不是命令,而是對話。
當孩子感受到「你是可以一起生活的人,而不是時時監控的人」,她就會開始選擇,主動告訴你——她的煩惱、她的渴望,甚至她的錯誤。
那一刻,你不是高高在上的媽媽,而是他最能依靠的「室友」。
一起生活,一起成長的「室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