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學院
    • 首頁
    • 關於我
    • 課程介紹
      回主選單
      • 教學工作坊
      • 親子共學
      • 公益講座
    • 文章與影音作品
      回主選單
      • 部落格
      • YouTube
      • 媒體報導
      • 說書影片
    • Podcast
    • 聯絡我們
      i學院
    • 首頁
    • 關於我
    • 課程介紹
      教學工作坊 親子共學 公益講座
    • 文章與影音作品
      部落格 YouTube 媒體報導 說書影片
    • Podcast
    • 聯絡我們
    • 文章總覽
    • 分類
    • 學習 (87)
      • 教育 (42)
        • 生活大小事 (69)
          • 教學 (16)
            • 親子 (100)
              1. 首頁
              2. 部落格
              3. 【試著和她當室友】

              【試著和她當室友】

              2025 Jul 31 生活大小事 親子

              讓孩子願意說,才是改變的開始。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

              某些事你反覆提醒孩子,她卻總是「左耳進、右耳出」,不但沒有改變,有時還會讓你懷疑,她到底有在聽嗎?

              親子關係是一場持續的旅程,而傾聽、尊重與陪伴是這段旅程中的重要指南針。

              透過昨晚和女兒的談心,我更加深信,只要用心對待孩子,他們會以自己的方式成長並改變。而我們能做的,就是成為他們生活中的「室友」,一起面對挑戰,共同成長。

              昨晚,我開頭只問了兩個問題:

              • 最近有什麼事需要媽咪幫忙嗎?
              • 有什麼話想對我說嗎?


              問完,我就安靜地坐在她身旁,不催促、不打斷。

              出乎意料,她開始說了她最近的困難,也說了她知道自己有做錯的事。 當她說:「我知道我那樣做,會讓妳不開心」,我看著她的眼眶泛紅,那一刻, 我沒有責備,只是陪著她落淚,然後輕聲說:「妳願意說出口,就是一種勇敢。」 孩子在表達困難或承認錯誤時,往往需要極大的勇氣。

              心理學研究指出,當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他們更容易敞開心扉,進一步改善行為。因此,在女兒承認自己犯錯時,我選擇讚美她的勇敢,而非責備她的過失。

              布芮尼‧布朗博士(Brene Brown Ph. D.)曾說:「脆弱是我們與他人建立連結的起點。」 在親子關係中,當孩子願意承認錯誤、坦承脆弱,正是她渴望連結與改變的時候。而父母的「接住」能力,是改變的催化劑。

              情緒教養理論(Emotion Coaching)提到:
              幫助孩子處理情緒的第一步,不是告訴她該怎麼做,而是先理解她的感受。當孩子被看見、被聽見時,才有足夠的安全感去調整行為。

              不是控制,而是共識

              我們聊了三件事:

              1. 健康

              她承認最近零食吃太多,身體出現不舒服。

              2. 睡眠

              她說前兩天晚上會忍不住打開電腦,早上起不來,也會覺得累。

              3. 作息

              她發現自己沒有行動力,明明知道要做什麼事。

              這些不是我強硬「規定」她說的,而是她自己慢慢整理說出來的。

              給家長的行動方針,試著當「室友型父母」

              1. 把開場白換掉

              用「有什麼需要我幫忙的嗎?」代替「你為什麼又……」,讓對話從信任出發。

              2. 靜靜陪伴,不急著給答案

              允許孩子沉默或說錯話,因為每次說出口的練習,都在建構他的自我認知。

              3. 以「共住一個空間」的態度生活

              試著以「室友」角色重新觀察孩子的生活習慣,她是否需要空間? 是否需要提醒? 還是只是需要一點被理解的時間?

              4. 擁抱每一次願意開口的時刻

              別把「她終於說了」當作理所當然,而是一種珍貴的信任交換。


              小結

              你不是「控制者」,而是「陪伴者」 親子之間最大的連結,不是命令,而是對話。
              當孩子感受到「你是可以一起生活的人,而不是時時監控的人」,她就會開始選擇,主動告訴你——她的煩惱、她的渴望,甚至她的錯誤。

              那一刻,你不是高高在上的媽媽,而是他最能依靠的「室友」。

              一起生活,一起成長的「室友」。

                • 分享此文章
                0則留言

                相關文章

                學習的本質是什麼?

                懂得換位思考

                奇美博物館之旅

                日常的幸福感

                底氣

                龍年的新禮物

                聯絡我們

                • Email: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i學院 All rights reserved | Powered by 路老闆